鱼来了》连载 ----
股市的追求
我们在股市追求利润,那么股市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追求什么? 国家开股市想做什么?
几年前,管理层认为股市应当有以下三个功能: (1) 筹资功能――主要是为国营企业筹资解困,发展生产。 (2) 资源配置功能――希望股票发行筹资服务于国家产业政策。 上市公司通过发行股票筹集资金,大部分用于基础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及用于支柱产业,这种投资取向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基础设施建设的迅速发展,并逐步消除了对国民经济的“瓶颈”制约。但是,由于制度与政策原因的限制,我国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还没有像筹资功能那样得到充分重视和有效发挥。 (3) 体制创新功能――希望通过股市把国营企业推向市场。 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改变了国有企业投资资金由国家单一供给的状况,增加了来源渠道;多个出资者或所有者的监督,会促进企业注重经济效益,面向市场改进管理:推进国有企业产权体制和管理机制的创新。我国发展股票市场的目的之一,也是要通过把一些国有企业改组为股份公司并发行股票,以实现企业资产所有者主体多元化、建立规范的治理结构以及促进广大投资者对公司投资与经营活动的监督。 这是前些年提出的股市的功能作用。
而我们发现2003年,证监会主席尚福林在表示要增强股市的吸引力时,已经对股市的功能作用做了微妙的变动,他认为股市应当有以下功能: (1)让投资者投资并获得回报 (2)解决更多人就业 前后对比,我们发现在股市追求上,管理层已经从为国营企业考虑的视角转移到为投资者考虑的视角,这不能不说是一个进步。 股市的追求正向有利于我们的方向发展。
历史重复的问题 为什么股市里的问题那么多――众多股民的心声 股市里的问题的确很多。 在这里,我把问题分为两类: 一类:历史重复的问题 一类:我国特有的问题 我想,作为一位投资者,分析问题的目的在于正视问题和解决我们心中的问题。让我们回到证券市场的历史上,看看前车之鉴,也许会有所启发。 (1)疯狂投机的代价 温顾而知新。 回顾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发生在中外的许多疯狂投机的故事,有些事情看上去疯狂得毫无理智,我们都无法相信是真的,但它确实发生过,并变着花样地跟随着时间来到了这个时代。有时候,我想:也许人性中真的含有这样共同的冲动。。
历史上最极端的例子是17世纪发生在荷兰的郁金香之热。 当时,郁金香被引入荷兰,大家被她的美丽所吸引。郁金香顿时成了名花,成了贵族的玩物和象征,摆放郁金香成为一种财富和地位的炫耀。接着,社会中层、中下层也争着养郁金香。而贵族又在郁金香的品种上下功夫,那些极不易被培养出来的杂交品种成了稀世珍宝,郁金香的价格连连看涨。 20年代中期,郁金香杂交的市场情形是:每一个参与者都赢钱,没有人因为她而输钱。因为价格一直看涨,有的人已经倾其所有,只为追买一支名贵的郁金香;另一些人炒作郁金香时则以郁金香作为抵押品,向银行贷款再投资郁金香。市场上还出现了许多“专家”,,专门研究郁金香的品种和价格的定位,并不停的为郁金香的价格飙升做解释,当时新增了一个行业叫郁金香分析师,在一些城市正式设立了郁金香交易所。 在郁金香热的最后一年,1637年1月,郁金香价格飙升了20倍。但此后一个月,她的价格下跌了不止20倍。花还是那花,价格还是那普通花的价格,许多持有郁金香的人上一个月还是百万富豪的身价,这一个月已经沦为一无所有的债务人。整个国家也在为解救银行、解救企业的倒闭、民众的失业和贫穷问题而忙得焦头烂额。 > 这个典型的事件,可以在许多书中发现,并有不同的描述。据说当时有一个船员不懂得郁金香的价值,将船长的一支郁金香的球茎当蔬菜吃掉,使得船长损失了一条船的代价。 >
如此的事例很多,听起来很可笑,但无独有偶,这种利用植物作为疯狂投机的事例在我国也发生过。那是在80年代初,我还有一些片段的印象。 > 当时,我不知道什么叫“君子兰”,只知道它是一种绿色植物,种在花盆里。 > 有一段时间,忽然发现大人们晚上在楼下乘凉时都在谈论君子兰。当时我只是一个学生,只隐隐感觉他们对君子兰的关注超出了寻常。 > 一开始,人们说到:君子兰已经涨到1000块了。这时候大家很诧异,有的说:“真没有想到,一盆花能值那么多钱吗?” > 后来,又有传闻来:君子兰已经卖到2万块了,到处都买不到。有人开始说:“听说那单位某某的亲戚昨天刚用5000块买的,今天可发了。”当时的钱很值钱,万元户都是极少的典型。 > 再后来,我听到这样的传闻:某单位花了6万元买了一盆君子兰。当时人们议论中就多了跃跃欲试的激情。有个大伯说:“前天还有人问我要不要君子兰。3.5万一盆,当时就是凑不到这么多,要不今天都6万了。”还有个小青年说:“那天我大姨还在一人家花3.8万买了一盆,刚出门,就被人4.2万买走了,要是不卖,又多了1.8万。”其余的人纷纷打听:“哪里有卖的?哪里有卖的?” > 接着,不知道哪一天,君子兰降温了。有一天父亲从市场上买回一盆君子兰,我才第一次一睹她的风采。她的确是挺好看,一问父亲,市场价已经跌成了20元。那些接了最后一棒子的不知何等凄惨。
疯狂的投机总会在什么时候又冲动起来,它还会有各种变形。 > 90年代,据说当时出现“鹦鹉热”,一对名种的鹦鹉要两三千人民币。后来,又有“宠物热”,名猫名狗一只要数万元。 > 听朋友讲,有一个人把这些热点――追逐,鹦鹉热时养鹦鹉,一对最低100元,还是批发价,等鹦鹉养成了,一对才能卖10元。猫热狗热时倒猫倒狗,均不成功,但还是很执着,听人说股市热了`````
我在想:疯狂的投机总是要付出代价的。用这样的心态在股市热的时候介入股市,成功的概率很低。 > 当所有的人卷入疯狂的时候,我们如何可以不受影响,不被卷入其中? > 我在华夏大户室8年以来,每每发现牛市来到时,会有很多的新面孔,牛市达到顶峰时,座位会坐不下,因为人挤密度大,热闹程度不亚于赶集。而每每熊市来临就不见了这些面孔。8年下来,发现没有离开的熟人就只有老马、老曹两三人。 > 也许人们心中真的存在“投机的冲动”,不时地在各种事物之间转移,从动物到植物,再到文物,再到一些文化用品如邮票等,再到货币、债券和股票。 > 我听说一枚几分钱的邮票因为它小小的错误而成为极品,市场上炒到几千元。还听说一公司在拍卖会上以2000万元的价格买走几个大红灯笼,只是因为那灯笼曾在天安门上挂过。
在股市上让我目瞪口呆的是:1996年10月17日,东北电涨幅达到100%。它16日收盘于7.18元,17日最高于17.01,收盘于14.99元,涨幅超过100%,当时东北电没有什么特别的消息,可从那天以后的表现,无疑是庄家在拉高出货。当天,股市最抢眼的就是东北电,这样长长的阳线几乎是全球股市都少见。但第二天东北电收盘于11.34元,12月底曾跌至5元多,以后很少上10元,一度跌至1.86元,如今也只有4元。
再就是有“深锦兴”,后来改名亿安科技。从98年中期7元多钱,经一年半时间最高炒至126元,但终于于一年后又跌回了7元。 那时盛传着一个“老太太传奇”: 一家证券公司营业部在2002年2月发现了一个帐户,帐户市值达1000万以上,但问起员工,都不认识这个神秘的“大户”。这可是大户,帐面上有8万多股亿安科技!当时深锦兴赶上大炒科技股热潮摇身变成“亿安科技”,股价飞到120多元。营业部四处打听,才发现这个户是一个老太太的,她从一开始拿2万多股原始股,经多年陪送已经达到8万多股,股价又从低价位炒到120多元,帐面呈现数字是惊人的。营业部找到老太太时,老太太正因病住院,营业部办事人员还很发愁,不知道是否应该把这消息告诉她:告诉吧,怕她关系坏了加重病情;不告诉吧,又怕错过了出货的好时机。
但疯狂毕竟不能持久,很快亿安就下跌到了50元,后来公司亏损直跌向7元。如果不是买的原始股,其它时间买了这支股,只有被套的命运。 > 如果股市里有个别的“疯狂投机”,我们也许能避免持有这支股,如果股市整体在疯狂,我们如何避免?
让我们看看前几年美国纳斯达克市场上的网络股疯狂,无数的美国人或投资其中的各国人被卷入其中。 > 当时,网络的形成带给人们一个全新的世界,也带给人们无限的遐想,网络热起来了,它点燃了华尔街,点燃了纳斯达克,点燃了人们心中“投机冲动”之火。当时,似乎只要有钱投入网络股,即使是个白痴也能赚钱。巴菲特的理智和他的股票一同被人们所抛弃。 > 1999年,每股亏损高达1.2亿美元的亚马逊网络公司的股价,由上市时的18美元,被炒到了1200美元(复权价)。而绝大多数的宣传媒体还在大力鼓吹。某公司上季度亏损为0.5美元,本季度亏损为0.25美元,就被解释为业绩增加了50%,而不是继续亏损。如果上季度每股赢利0.01美分,本季度赢利0.03美分,就被解释为赢利增加了200%。思科的股价由上市时的18美元,经9次扩股,股本扩大了288倍以后,股价仍高达79美元,升值了1200多倍。雅虎于1996年发行,发行价13美元,四年后,股本扩大了16倍,股价涨了376倍。
疯狂总是要付出代价。 > 从2000年3月,纳斯达克指数创历史峰值5000多点,到2002年“9.11”事件时,指数已经跌到了1300多点,雅虎从250美元的高位跌到4美元附近,有许多股票,如我们知道的网易、新浪、搜狐下跌至1美元以内。人们的财富被“灾难”吞没,愤怒和绝望甚至于导致惨剧――乔治亚州的亚特兰大有一位股民,在全部财产埋葬于股海以后,持枪冲进了自己每天都去的证券交易所,开枪打死了十几名职员。 > 平静下来,我想,股市里发生过度投机的事情实属平常,偶尔也会赶上“疯狂投机”的年代,在人们“疯狂投机”、“过度投机”的氛围里,如何不受大众的“心理暗示”,的确很难很难,但我想唯有“理性”可以使人们时刻保持正常的心态。
巴菲特曾说:“投资必须是理性的,如果你不能理解它,千万不要投资。” > 保持“理性”,要不断的对现在的局面做出各种分析,对已经发生过的事情不断反思。 > 保持“理性”更要在日常的操作过程中。形成一套选股票的标准,形成一套操作的纪律,并保守地坚持这些原则,是最有效的避开疯狂陷阱的办法。
? 我坚持着自己的一些原则,这些原则可能不是最好的,但它指引着我在8年的股市投资中从未因持有恶劣的股票而遭受剧烈的损失。 > (2)价格操纵的苦果: > 纵使你是不沉的船, > 大海也不是平稳的摇篮。 > 股市,崇尚投资。在人们梦想着在这一片乐土投资并获利的时候,总是会混入一些野心勃勃的“庄家”,他们拥有着雄厚的资金,有着对大众心理的深刻研究,有着对大众资本的大肆洗劫的具体方案`````` > 价格操纵是那些庄家惯用的办法。无论从200年前的美国股市,到如今的中国股市,每每都有关于“股市价格”被操纵的典型事例。
事情可以追溯到1790年附近,让我们来看看美国股市的第一个“操纵”者。 > 他叫杜尔。他操纵银行的股价成为华尔街历史上第一次动荡的原因。 > 杜尔与一个超级大户卡麦姆合作。杜尔因为任过财政部长,是当时的消息灵通人士,麦卡姆有钱。两人商定:用麦的名义和金钱开户,用杜尔的投机手段和信息优势操盘,双方合作,平分利润。 > 一开始,杜尔用自己的钱低位买入银行股,接着谣言四起,都传说美国银行准备吞并纽约银行,后来纽约银行并没有被美国银行吞并,事情果真如此的话,纽约银行当然会一路看涨。杜尔一方面用麦的钱大量吃进纽约银行股,把股价推上了一个台阶,另一方面,将自己帐户内的纽约银行股卖掉,利润已经落入口袋,接着他动员一些大户们也抛售此股,而这些抛出去的股,多被麦的帐户“吸货”。等麦的仓位一满,杜尔又宣扬吞并之事,一时间人们都相信了吞并的“魔力”,毫不犹豫的跟风银行股,最后连杜尔都相信了自己的“操纵成果”,本来可以见好就收的他,又连借带挪的用了巨款杀入银行股,期望再造出一个新高。然而,由于多方面的干涉,最后“操纵”没有成功,股价已承受不住贪婪,连连下跌。当时的财政部长是汉密尔顿,他对当时的股市忧心忡忡,愤愤不平道:在光明磊落的投资与卑鄙无耻的赌博之间应该有一条分水岭!但无法找到。时至今日,在投资与操纵之间也没有清晰的分界。 > 当时如果抓不到证据,杜尔的行为无法受法律制裁。他鼓吹的事情大家都在传说,他买卖的股票在交易方面也没有违反规则,无可挑剔。政府眼见这样大的市场风险产生于他又无法给他定罪,最后终于发现了他挪用了公款去炒股,以挪用公款欠债不还的罪名将他绳之于法。
直到今天的中国,股市里依然出现着明显的价格操纵者的身影。人们也在报端议论着:如何界定“庄家”如何界定“价格操纵”。与此同时,一些恶性的价格操纵案例也落入了人们的眼球。
中科创业曾被称为不跌的股票,在崩盘之前是市场上有名的庄股。1998年10月27日除权后股价只有14.57元,2000年2月21日却达到84元的最高价,在不到一年半的时间里涨了五倍。。 > 那是一个叫朱焕良的大户,初中文化程度,曾在部队当过兵,是中国最早一批股民。1993年前就开始给深圳的企业做委托理财,在广东深圳一带的炒股圈子里有相当的知名度,人称“朱大户”。1998年中,朱焕良到北京找到吕梁,要求吕对其深套其中的中科创业股票施以援手。据说,朱焕良当时持有康达尔近6000万流通股,占当时总流通盘的90%以上。 > 吕梁,原名吕新建,47岁。文化人出身,20世纪90年代初所写一系列关于股市的报道曾引发反响。。中科创业案发之后自陈做庄内幕,被认为是中国证券市场上控制上市公司、操纵二级市场股价、影响舆论三位一体的超级庄家 > 1998年12月,吕梁和朱焕良签订了合作协议,吕梁主要是通过融资将机构或朱焕良锁仓的股票买过来,为了维持股价和成交量的假象,倒仓相当频繁。 > 据操盘手的口供,中科创业倒仓高峰期是在1999年3、4、9月和2000年2月,最高倒仓的比例竟占当日成交量的90%以上,这还仅仅是吕梁一方的对倒。他说:在两个巨大的涨幅中有过自买自卖,1999年8月到2000年春节前横盘期间集中自买自卖,“中科创业股票从20元到40元时,就是我们自己在操盘,从40元到80元,有些人跟着,但跟得不是太多,80元以后,就没有人跟了,完全是我们自己在操盘。”
“从早晨的开盘价到多少钱中盘倒仓,在哪几家营业部倒仓多少。为了操作隐蔽,倒仓不能太快,也不能慢,拉升时要注意日涨幅不超过7%~8%,要维持图形好看,生怕别人发现,把股票做上去。” > “如果想让中科创业涨得快,就找一笔融资的钱直接买,股票就直接上去了,上到一定价位我们就开始倒仓。如果融资协议到期,为了偿还融资资金需要在新旧开户的营业部之间倒仓,把老资金接出来。” > “比如定好价位是30元,操盘手给两个持有中科创业股票和资金的营业部打电话,数量一样,价格一样,一个营业部买,一个营业部卖。我和坐在另一个交易部的操盘手一手拿一个电话,同时对两边说,如果5万股,一方抛,一方买,我就说20元钱5万股,双方营业部立即就知道了,因为接电话的一方有股票,另一方有资金。开始是我和他一人手里一部电话,我按他说的再和我手里的电话说一遍,后来就是一个人对着两部电话下指令。” >
在1999年5月19日以后,中科创业涨到40元左右,他们的盈利应当在6亿元左右。除去融资的本金利息、印花税、手续费等开支,实际盈利三个亿左右。 > 1999年底至2001年初,中科创业股价在38元~48元之间,春节后随着大盘的回调,开始了第二轮大幅拉升,2000年2月21日达到84元的最高价。操盘手回忆说:“当时,亿安科技、清华同方的股票涨到100元,吕梁也急着想把0048拉到百元价位,但只涨到84元。”。” > 股价拉高之后,到2000年3月吕梁持有的0048股票市值翻了一番,净值增加了10个亿。 > 业内称为中国证券史上头号证券大案的“中科创业”操纵股价案件已被法院受理。“中科创业”事件是2001震动中国股票市场的一起证券大案,其案情内幕重重。“中科创业”(原代码0048,升位后为000048,现已更名为“康达尔”)股价在2000年年末时突然暴跌,接连10个跌停,严重影响到股票市场的正常秩序。因有关机构涉嫌操纵中科创业股价,中国证监会在2001年1月进行立案稽查 >
经检察机关初步侦查表明,“中科创业”案件共涉及资金约54亿元,股票操纵者吕新建(即“庄家”吕梁)和朱焕良(大户)经合谋,用一系列手法,通过1500多个股东账户,控制了中科创业股票流通盘55.36%仓位,进行股价操纵交易。 > 中科创业跳水的第一天,我所在的大户室里一阵唏嘘,传言银行强令平仓收回资金,股价象断了线的风筝,飘飘而下,接着 > 就是10天跌停,简直超乎想象。 > 出事了...... > 这是第一桩价格操纵大案。 > 与此同时,另外一桩事件也准备上演跳水奇观。 > 亿安科技在2000年2月15日冲过百元大关,吸引了上千万股民的眼睛,因为它的前身“深锦兴”不过是一家经营不善、主业不明的公司,其1998年中报公布的中期亏损为每股0.097元,当天的股价收在了6.39元;之后股价连连下跌,到9月2日跌到了5.71元。至10月初,也不过站在8元左右。
麻雀如何变成凤凰? > 1998年,罗成执掌的亿安集团想买壳深锦兴,开始与其第一大股东深圳商贸投资控股公司谈判。12月,亿安集团向深圳商贸交纳了500万元定金;至1999年春节前,亿安集团又交了另外的2500万定金。谈判的双方都很清楚,事情发展到这个时候已经算是定下来了。 > 与此同步,深锦兴股价也有了显著的回应。因为这时有四个持巨资的庄家正潜入其中,它们是广东欣盛投资、中百投资、百源投资和金易投资,从1998年10月5日起,利用627个个人股票账户及3个法人股票账户,大量买入亿安科技之前身“深锦兴”的股票,四公司其时据称共持公司股票53万股,占流通股的1.52% 。 > 1999年1月18日,仍然被深圳商贸投资控股公司控制的深锦兴董事会发布提示性公告,公司1998会计年度将出现较大亏损。当天深锦兴跳低5%开盘,但到收盘却以涨停板9.82元报收,成交也放大到240.78万股。1月20日,深锦兴再次拉出涨停板,收在10.81元。2月9日,春节前的最后一个交易日,深锦兴收在了13.80元,比1998年10月份的平均股价上涨了75%。 > 深锦兴正式公告更换大股东是在5月。但是,早在亿安科技出场之前,深锦兴早已开始了它的“K线狂奔”,从10元开始,11元、12元、13元、14元、15元……深锦兴马不停蹄地冲向30元。
4月30日公司公布1998年年报亏损0.85元的消息,而市场对于深锦兴的信心更加坚定。“5.19行情”启动后,深锦兴更是开始了壮阔的主升浪。 > 与此同时,消息面上随之而来的利好一个接着一个 ,到2002年2月15日突破百元大关的21个交易日中,仅有2天走出了阴线,其余的19个交易日天天一根大阳线。每天的日K线图更是走得惊心动魄??45度角直线上拉。而据后来统计,那四大庄家所持亿安科技股票已达3001万股,占到了流通股的85%。 > 2000年2月15日,亿安科技以104.39元收盘,成为自拆细以来第一只百元大股,随后曾经到达过令人惊叹的126.31元。 > 之后两年,这四大庄家在人们狂热的购买之下默默派发,亿安科技的股东总数在1999年底只有2000多人,到2001年初已达万余,有8000多户股民高位接手被套,最终的凯旋者只有创造高价股的庄家。
根据证监会调查所揭示的事实,“到2001年2月5日,上述四家公司控制的627个个人股票账户及3个法人股票账户共实现盈利4.49亿元”,其手中的3000多万股票大部分都已经在高位套现,股票余额仅剩77万股。 > 市场上一直有亿安集团自己操纵亿安科技股票的传闻,罗成本人曾正式向媒体表示过自己对股价不感兴趣,而且亿安科技在2001年1月的公告也有正式表白:“自1997年以来,本公司从未进行股票投资,未参与二级市场炒作。” 在证监会查证庄家操纵案之前,善良的人们当然更愿意相信这种说法,就像曾经相信罗成与亿安集团真能实现种种承诺,带领公司在高科技和高利润的道路上狂奔。然而,当铁的事实已经证明,亿安科技近两年的股价超常异动确系非法操纵的结果之后,罗成本人及亿安科技最终控股股东亿安集团的角色就足以让人极大生疑了。
其一,消息面的情况或先或后到达,正与庄家操纵股价变动的节拍完全一致。既然庄家不可能真的是先知先觉,公司又该如何来解释公布的消息总在应合庄家? > 经查证,在亿安科技的四庄家中,三家公司的法人代表由两名罗姓人士担任,均与亿安科技董事长罗成有密切关系。一是罗中民,欣盛投资和中百投资的法人代表,也是罗成的司机;另一人是罗冬梅,百源投资的法人代表,正是罗成的侄女。
真相近在咫尺---亿安科技百元股的神话本身,并不是市场对于某只股票或是对于科技股过度憧憬之后的超常定价,完全是庄家有意操纵的产物。四家公司对股票的操纵,还包括“通过其控制的不同股票账户,以自己为交易对象,进行不转移所有权的自买自卖,影响证券交易价格和交易量”。 > 2001年4月,中国证监会作出决定,对这四家公司作出重罚, > 没收4.5亿非法赢利,罚款4.5亿......后来,据传闻,4.5亿的非法赢利早被转移,至于罚款,对于几家注册资金不过百万的有限公司更难落实。但是,从事发到决定处罚已经表现出管理层反对价格操纵的迅速和决心。 > 为了防止价格操纵,管理层也增加了许多揭露办法。例如:连续三天涨停式跌停的,公司要停牌公告――这是让人们在极端的情绪中保持冷静。再例如:每日涨幅超过7%的股票要公告其成交主要分布的营业部名称及数量――这是让人们看清楚交易的内情,把握到一些价格操纵的线索,也是警告那些价格操纵者,他们的行为暴露在公众眼中,不能太过分。 > (3)造假圈钱: > 本来人们为了一个有可能赢利的项目集资入股,但一旦项目产生了效应,每个人根据当初入股的数量相应分得利润。 > 这种方法是十分自然的经济产物。
在我国南方沿海地区,亲戚朋友合股一同做一个项目是很普遍的,这个项目赔了,大家都赔,这个项目赢利了,大家都赢利。其中,谁来主抓项目的开展,谁来抓财务,如何让大家知道项目进展,如何让财务公开透明,最后如何结束,都有条不紊。其实,这才是真正的股份公司的雏形。 > 当股市成为融资场所以后,大家可以不需要相互之间的认识和信任,即可有很多选择,可以参股这一家公司也可以参股那一家公司,慢慢远离了把钱交给的那家公司,不再那么了解公司经理是谁,不再那么了解公司的财务和业务。使得一些公司发现这简直是世界上最好的圈(骗)钱的地方,只要编一些生动的故事,让人们看好,众多不了解真相的人们就把钱集中于股份公司手中。而股份公司在做什么、做得怎么样、钱怎么花的都不知道。 > 没有经历自然的过程而形成的股份制的公司,必然会拉开小股东们和公司的距离。 > 而这一切正好给了一些公司这样的空子可以钻:只要把假造得惟妙惟肖,就能够圈到梦寐以求的巨资。圈到巨资以后,再继续编造美丽的谎言和报表,以期求再一次圈钱。
在200年前的美国,就有人有过建立股份公司,利用美化了的项目创办银行,再通过银行把人们的钱圈走的事例。 > 当时的纽约还没有自来水系统,市民们大都掘井打水,城市的扩大和经济的发展,井水已受污染,而且井水也早已不能满足市民的日常需要。富人们可以掏钱购买外面运进采的饮用水,一般市民哪有这个能力?因而,巴尔此时提出组建一个饮用水公司可谓抓住了社会热点,反映了民心。1796年市议会批准他组建一个自来水公司。 > 巴尔一经拿到特许,立即与公司章程起草委员会紧锣密;鼓地炮制了一个堪称杰作的章程。一方面,这个章程开宗明义地宣布公司的目的是向纽约市民提供洁净的饮用水;另一方面,该章程又说公司可以把盈利所得用于投资有利于公司发展的事业。不言而喻,巴尔最初的组建银行之类的企业行为也可以据此冠冕堂皇地付诸实施。 > 巴尔的用心被包裹在崇高的公益事业的外套之中,以致那些平时眼光锐利的政治家没有一个洞察到其醉翁之意。于是,组建这个饮用水公司的法案得以通过。 > 饮用水公司正事没干,甚至连一根水管也还没有铺设,巴尔便开始张罗着筹备银行了,反正公司的章程写得明明白白,开办银行也是师出有名。几个月之后,巴尔的银行就神速地诞生了。 > 巴尔的确一切如意,那家银行简直成了他的私人银行,银行的钱也就是他的钱,得来全不费功夫。不出3年,他一共就从银行轻而易举地拿走了7万美元。 > 为了遮人耳目,该公司后来也不得不干些正事。他们用里外刷过一层沥青的木制管子铺设了25英里长的水管,大约为千把户纽约居民提供了饮用水,但所提供的水质与当初信誓旦旦对公众许诺的“高品质的纯净水”相差甚远。公司的主要注意力是银行而不是水,只要机会允许,他们随时准备甩掉这个累赘。
果然,到了19世纪40年代,纽约市政府兴建了正正经经的自来水厂,清洁的高品质饮用水从克劳顿河引人纽约,以前那个挂羊头卖狗肉的水厂便寿终正寝了。 >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而历史终于会重复。? 在股票市场成立的初期阶段,任何市场都会出造假来圈钱的案子。?
蓝田股份,1996年上市之时被誉为“中国农业第一股”的公司,五年来的财务报表显示出持续的业绩高增长,历年年报的业绩都在0.60元/股以上,最高时更是达到1.15元/股,即使在1998年遭遇了特大洪灾后??蓝田的生产基地在湖北洪湖,正是重灾区,每股盈利也达到了不可思议的0.81元。 > 上市所募集的2.4亿元资金全部投向了位于湖北洪湖及其周边地市的业务。1997年,蓝田股份再度以配股形式募集1.2亿元资金,据称同样将资金投在了湖北的农业项目上。 > 蓝田一路上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为众多的股民展示了一个绝美的“传奇”,让人心向往之。 >
故事一:白捡的“第一桶金” 洪湖盛产一种淡水龙虾,当地人不吃,蓝田以极低价格收购来。每六斤活虾出一斤冰虾仁,冰虾仁的出口价为20元/斤。而整个成本仅靠虾壳等副产品加工后的饲料销售收入就可全部抵消,20元是纯利。 >
故事二:一只鸭子=两台彩电 > 蓝田所产的鸭子品种为“青壳一号”,只需散养在洪湖里,吃小鱼和草根,而且一只鸭子一年产蛋高达300多只(比普通鸭子高出一倍以上)。同时鸭蛋个大味美,价格奇高(有报道称每只鸭蛋的平均纯利为0.4元)。原公司董事长瞿兆玉曾骄傲地说,蓝田“一只鸭子一年的利润相当于生产两台彩电”。 >
故事三:亩产3万元
|